第668章 诺贝尔奖的希望-《富矿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2000年后,日本开始了平均一年一个诺奖的爆发,于是一群“教育学家”又嚷嚷着要向日本学习。

    其实仔细看看就会知道,那些成果都是日本科学家几十年前做出的,日本诺奖得主拿奖的时候基本都是老头子了。

    2000年后,日本由于大搞宽松教育,其教育其实已经垮了。

    黄副总无论如何不相信,他们能拿到诺奖。

    杨东升不理黄副总的怀疑,继续道,“另外我觉得二维蜂窝状晶格结构碳质新材料这个名字太长了,也太拗口了,最好改个名字!”

    “改成什么?”

    “石墨烯!”

    安排好一切,杨东升去实验室看了一下材料的主要发现者,也是第一署名人安德烈·海姆。

    安德烈·海姆出生于苏联西南部小城索契——这里是前苏联的度假胜地,也是后世俄罗斯冬奥会的举办地。

    1987年,安德烈·海姆在苏联科学院固体物理研究所获得科学候选人学位——相当于博士。

    毕业后,安德烈·海姆进入苏联科学院微电子技术研究院工作,但是由于该研究院设备太落后,三年后,安德烈·海姆跟很多苏联科学家一样选择了出国。

    之后三年,安德烈·海姆在英国诺丁汉大学、巴斯大学和丹麦哥本哈根大学辗转。

    安德烈·海姆的身份一直非常尴尬,他虽然出生在苏联,在苏联长大、上学,并得到了第一份工作,但他的父母都是德国人——准确的说是东德人。

    后来出了国,到了英国、丹麦后又因为之前在苏联的履历备受排挤,三年时间换了三所大学。

    而苏联的成长经历,也让安德烈·海姆本人也看不惯欧洲某些做法。

    离开哥本哈根大学后,安德烈·海姆去了荷兰内梅亨大学,并成为了副教授,但他又认为荷兰学术体系充满官僚主义。
    第(2/3)页